唐朝时期,面临着突厥和吐蕃这两大外来威胁,在与这两股强大力量的长期博弈中,竟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崛起,成为了西域的霸主金猪配资,威震中亚长达二十年。这个部落的名字叫“突骑施”,原本是西突厥汗国的附庸,却在大唐的支持下,成功地取代了其原有的领导地位,横扫西域,甚至让强盛的大食帝国陷入了恐惧的阴影。
突骑施最初曾视大唐如父亲般的支持,甚至其可汗苏禄还与唐玄宗结为女婿,享有殊荣。然而,这段“翁婿情”未能长久,最终唐玄宗放弃了支持,甚至与昔日敌人联合,联合打压突骑施,致使其逐渐衰败,最后甚至被自己的部下所取代。那么,突骑施是如何崛起的?唐玄宗为何会支持苏禄?他们又是因何反目成仇的呢?
要理解突骑施的崛起,首先需要回顾一下突厥的历史背景,以免有人误解:突厥不都是早就灭亡了吗?为何还会频频出现在历史中?突厥帝国自隋文帝时期分裂为东西两个部落,唐太宗时期李靖灭掉了东突厥,唐高宗时期,苏定方则消灭了西突厥。尽管突厥帝国灭亡,但突厥人依然存在,唐朝采取了羁縻政策来管理他们。由于治理不善,唐高宗时期东突厥的部落反叛,成立了后突厥汗国,而西突厥的十个姓氏部落则依旧臣服大唐,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85%突骑施正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一支,位于如今新疆伊犁河流域。其他九个姓氏的部落并不出色,民众也多有逃散。而突骑施的首领在治理上表现出色,且威望较高,因此大量逃散的民众纷纷归附于突骑施。苏禄继任首领后,在短短数年内,成功地将部队扩展到近30万之众,超越了其他九个部落的总和。
可能有人会疑惑:唐朝为何允许突骑施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?而且规模如此庞大?其中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突厥本为游牧民族,弓马骑射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,他们的成年男子几乎人人都是战士,随时可以作战。这与中原文化中士兵与百姓分离的概念不同,突骑施的30万军队,实际上就是成年男子的总和,他们既是民众,又是兵员,无法进行有效限制。其次,西域地理位置特殊,承担着巨大的防御压力,东面有后突厥,南面有吐蕃,西面有大食帝国,光靠大唐的内地兵力根本难以应付。因此,西突厥的十姓部落成了西域防务的中坚力量。
事实上,大唐驻军西域的兵力一直都非常有限,少时几千人,多时也不过两万人。尽管如此,唐朝对于部落势力的崛起并未坐视不管金猪配资,平衡各方势力始终是安西都护府的核心任务。例如,突骑施的迅速崛起便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。
初时,唐玄宗对突骑施的态度较为模糊。朝廷内不同派系的立场也存在分歧:北庭都护府的将领多支持西突厥,而安西都护府的将领则偏向突骑施。唐玄宗没有明确支持某一方,而是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态度。在他看来,西突厥和突骑施的作用几乎相同——一方面帮助大唐防守边疆,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牵制,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。在没有外部重大威胁的情况下,适度的摩擦有助于削弱各方力量,增加它们对大唐的依赖。
然而,局势随着时间变化发生了变化。突骑施开始与吐蕃、大食等外部势力接触,显露出联合反抗大唐的迹象。唐玄宗终于决定改变策略,转而支持西突厥对突骑施展开攻击。尽管西突厥实力不足以与突骑施抗衡,但唐玄宗的决策依旧出乎意料地顺利。
为稳住局势,唐玄宗对苏禄出手不凡,连续实施了三项重大举措:
1. 承认苏禄的合法地位,任命他为左羽林军大将军,并赐号“忠顺可汗”。
2. 将唐玄宗的亲王女——交河公主嫁给苏禄。虽然交河公主并非唐玄宗的亲生女儿,而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金猪配资,但她的身份与唐朝的政治荣誉一样重要。
3. 将碎叶城一带划拨给苏禄,确保突骑施能在中亚与大食对抗。
这三项举措既提升了苏禄的地位,又有效加强了他与大唐的联系。果然,这三招立刻降服了苏禄,促使其在中亚对抗大食,成为压制大食帝国的关键力量。苏禄屡次大破大食,让中东的呼罗珊总督下台,大食帝国恐慌不已,甚至称苏禄为“抵顶者”,意味其如同猛兽般强大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苏禄的雄心逐渐膨胀。他开始与吐蕃勾结,并且逐渐看低唐朝,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大唐的权威。唐玄宗深知苏禄并非真心忠诚,早已为此做出了充分的准备。
唐玄宗运筹帷幄,采取了四个关键步骤来限制苏禄的扩张:
1. 攻占小勃律国,切断吐蕃与突骑施的联系。
2. 激活后突厥部落,从东面夹击突骑施。
3. 联合昭武九姓、西突厥等部落,配合唐军围攻突骑施。
4. 通过外交联系大食帝国,迫使其从西面进攻突骑施,分散其注意力。
这些策略迅速奏效,突骑施遭遇了重创,苏禄逐渐陷入困境。在这一过程中,苏禄不仅面临内外夹击,还遭遇了部下的背叛。最后,绝望中的他被自己的部下刺杀,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统治。
突骑施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金猪配资,尽管苏禄曾是大唐的一个重要盟友,但他最终还是因过度膨胀和自负,走向了衰落。突骑施部落解体后,最终并入了新兴的回鹘汗国,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